2021年11月17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叔同讲堂”第十五期讲座在西林音乐厅举办。此次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弘丰中心主任陈星主讲“继承乐歌传统,打造学院品牌——从李叔同学堂乐歌谈起”。
在本次讲座开始,陈星教授介绍了此次讲座选题的原因,无论是从从历史上来讲还是现状来讲,杭师大的乐歌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作为杭师大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也有必要去了解杭师大学堂乐歌的历史,就此展开今天的讲座。此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1.李叔同的音乐活动及学堂乐歌创作2.继承乐歌传统,打造学院品牌。
陈星教授先从李叔同的音乐活动引入,进而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号称中国学堂乐歌的三驾马车。他们分别出版了三本唱歌集著作,沈心工和曾志忞出版的唱歌集叫《学校唱歌集》《教育唱歌集》,用现代作曲法配以时人之歌词,这种唱歌集易于普及。但是李叔同认为应当发扬国学,选取了传统优秀诗词,但也主要使用了现代作曲法,并不排斥新文化。在日本留学时,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用罂粟花作为封面,希望用西方先进的文化来改造当时中国一般的国民。虽然这本杂志只出版了一期,但是对中国此后的音乐期刊出版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910年出版的《音乐界》是继1906年李叔同创刊后的第二本专业音乐杂志。李叔同在191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学校艺术杂志《白阳》,白阳意为早晨的太阳,体现了编者对美育事业的信心和对年轻学子的期盼。李叔同在《白阳》上重新发表了原先在《音乐小杂志》上的序言,表明了对此观点的又一次认同,又发表了中国第一首合唱歌曲《春游》。在讲述了这一部分的之后,陈星教授讲解了关于《送别》这首曲子的创作历程,曲子采用了美国通俗歌作者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歌词又受了犬童球溪《旅愁》的影响,同时指出《送别》姊妹篇《忆儿时》也是受了犬童球溪的影响,二歌的意境也十分相近。其中李叔同歌中“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等句亦是从犬童球溪那里引用变化而来。李叔同作歌受到了欧美曲调和日本歌曲创作的影响,他与犬童球溪一样,把原曲《梦见家和母亲》每四小节出现次的切分倚音在《送别》中删去,显得简洁流畅。近代音乐家沈心工也曾使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原曲,作过一首《昨夜梦》,此歌保留了切分倚音,却没有能像《送别》流传后世。当然,《送别》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歌曲,歌词的优美和李叔同本人的文化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陈星教授还指出,《中文名歌五十曲》中《送别》歌词用的是“瓢”。某些人不通典籍,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怀,因此发生严重错讹,將“一瓢浊酒”之“瓢”,误作“壶”与“斛”,因此我们作为音乐专业学生也不能忽视对人文历史的了解。
第二个部分是继承乐歌传统,打造学院品牌。所谓品牌,需要满足优秀传统、显著业绩、持之以恒三个基本条件。杭师大拥有悠久的音乐历史,1912-1918年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时期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1913年第一首合唱歌曲的诞生。1914年浙江省第一次音乐会的举办。吴梦非的中国第一部和声学著作《和声学大纲》于1930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杭州师范学校时期以顾西林为代表的音乐教育的延续和成就,还拥有持之以恒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实践。陈老师对如何打造学院的品牌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包括在学术上对学堂乐歌作必要的研究;对本院的乐歌传统有清晰的认识和史料的掌握;在乐歌教学中强调学术性,以提升性学术层次;高度重视合唱团建设,积极支持合唱团的活动等。
本次讲座使音乐学院师生们更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李叔同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李叔同等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教育热忱的奉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全院师生应当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艺术的敬重,继承和发扬他们对于文艺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奉献精神;在如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势下,人民对于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打造新时期丰富文化生活的责任,秉持老艺术家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热爱,创造更多符合主流价值观,人民喜闻乐见的的优秀作品,令文化生活同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匹配。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的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撰稿人:贾雯晔
2021年11月17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叔同讲堂”第十五期讲座在西林音乐厅举办。此次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弘丰中心主任陈星主讲“继承乐歌传统,打造学院品牌——从李叔同学堂乐歌谈起”。
在本次讲座开始,陈星教授介绍了此次讲座选题的原因,无论是从从历史上来讲还是现状来讲,杭师大的乐歌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作为杭师大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也有必要去了解杭师大学堂乐歌的历史,就此展开今天的讲座。此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1.李叔同的音乐活动及学堂乐歌创作2.继承乐歌传统,打造学院品牌。
陈星教授先从李叔同的音乐活动引入,进而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号称中国学堂乐歌的三驾马车。他们分别出版了三本唱歌集著作,沈心工和曾志忞出版的唱歌集叫《学校唱歌集》《教育唱歌集》,用现代作曲法配以时人之歌词,这种唱歌集易于普及。但是李叔同认为应当发扬国学,选取了传统优秀诗词,但也主要使用了现代作曲法,并不排斥新文化。在日本留学时,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用罂粟花作为封面,希望用西方先进的文化来改造当时中国一般的国民。虽然这本杂志只出版了一期,但是对中国此后的音乐期刊出版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910年出版的《音乐界》是继1906年李叔同创刊后的第二本专业音乐杂志。李叔同在191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学校艺术杂志《白阳》,白阳意为早晨的太阳,体现了编者对美育事业的信心和对年轻学子的期盼。李叔同在《白阳》上重新发表了原先在《音乐小杂志》上的序言,表明了对此观点的又一次认同,又发表了中国第一首合唱歌曲《春游》。在讲述了这一部分的之后,陈星教授讲解了关于《送别》这首曲子的创作历程,曲子采用了美国通俗歌作者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歌词又受了犬童球溪《旅愁》的影响,同时指出《送别》姊妹篇《忆儿时》也是受了犬童球溪的影响,二歌的意境也十分相近。其中李叔同歌中“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等句亦是从犬童球溪那里引用变化而来。李叔同作歌受到了欧美曲调和日本歌曲创作的影响,他与犬童球溪一样,把原曲《梦见家和母亲》每四小节出现次的切分倚音在《送别》中删去,显得简洁流畅。近代音乐家沈心工也曾使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原曲,作过一首《昨夜梦》,此歌保留了切分倚音,却没有能像《送别》流传后世。当然,《送别》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歌曲,歌词的优美和李叔同本人的文化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陈星教授还指出,《中文名歌五十曲》中《送别》歌词用的是“瓢”。某些人不通典籍,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怀,因此发生严重错讹,將“一瓢浊酒”之“瓢”,误作“壶”与“斛”,因此我们作为音乐专业学生也不能忽视对人文历史的了解。
第二个部分是继承乐歌传统,打造学院品牌。所谓品牌,需要满足优秀传统、显著业绩、持之以恒三个基本条件。杭师大拥有悠久的音乐历史,1912-1918年两级师范和第一师范时期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1913年第一首合唱歌曲的诞生。1914年浙江省第一次音乐会的举办。吴梦非的中国第一部和声学著作《和声学大纲》于1930年1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杭州师范学校时期以顾西林为代表的音乐教育的延续和成就,还拥有持之以恒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实践。陈老师对如何打造学院的品牌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包括在学术上对学堂乐歌作必要的研究;对本院的乐歌传统有清晰的认识和史料的掌握;在乐歌教学中强调学术性,以提升性学术层次;高度重视合唱团建设,积极支持合唱团的活动等。
本次讲座使音乐学院师生们更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李叔同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李叔同等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于教育热忱的奉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全院师生应当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艺术的敬重,继承和发扬他们对于文艺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奉献精神;在如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势下,人民对于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需求,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打造新时期丰富文化生活的责任,秉持老艺术家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热爱,创造更多符合主流价值观,人民喜闻乐见的的优秀作品,令文化生活同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匹配。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的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撰稿人:贾雯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