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该在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维度达到毕业要求。上述维度可进而分为以下八个二级指标。
(1) 师德规范
深刻理解并能在言行中认同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内涵与要求,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了解与学生权利和中学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
a. 社会认同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做“四有”好老师的使命感。
b. 职业认同
毕业生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之心,有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之意。
(2) 教育情怀
树立成为优秀中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具有从教意愿和音乐专业信念,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学音乐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对音乐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并具有积极体验。具有服务教育事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能够关爱和尊重学生,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具备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成为中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a. 从教意愿
毕业生认识到中学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投身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意愿。
b. 专业信念
毕业生具有社会服务的热心、尊重学生人格的良好品质。
(3) 学科素养
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和编创弹唱能力,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于音乐艺术具备基本的学科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了解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a. 学科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掌握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历史、音乐文化的知识,具备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学科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b. 专业技能
具备钢琴和器乐的演奏能力,具备声乐演唱表演技能,具备合唱指挥、伴奏和弹唱、歌曲写作和创编、内心听觉等音乐技能,了解音乐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规律,具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
c. 学科交叉
掌握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4) 教学能力
系统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法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能够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实践性能力,了解学科整合在中学教育中的价值。
a. 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扎实掌握教学基本技能。
b. 教学实践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c. 课程整合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毕业生树立课程整合的意识,以音乐学科为主线,综合拓展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内容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增强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常规要点和基本方法,具有班主任工作体验,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掌握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心理学原理和指导方法,具备中学生健康发展基本指导能力,能鉴别学生思想和行为动向,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指导,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a. 发展指导
发展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具有将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的意识,深刻理解德育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熟练掌握中学德育基本原理与方法,遵循中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与成长规律,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发展进行有效指导。
b. 多方协同
掌握班级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备较强的班级体建设与管理能力,具有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家长及社区协同合作。具有初步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遵循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理解音乐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思政、德育在音乐学教学中的综合渗透,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品德养成相结合,将音乐学科育人融入教学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通过组织社团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艺术,具有活动育人的积极体验,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
a. 学科育人深刻理解、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把知识与能力为本的教学过程转换为整体育人过程。
b. 活动育人领会学校文化育人价值,能够通过组织社团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艺术,学会学校文化建设及开发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学校已有校本资源,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在积极参予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和组织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
(7)学会反思
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握国内音乐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与国外教育发展趋势,能够根据音乐学教学专业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音乐学教育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专业发展规划。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a. 反思知能
树立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这一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几种常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如怀疑的方法、基于证据进行判断的方法等,能够挖掘所教学科中的问题予以反思和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如学科学习、指导学生等方面,形成乐于并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b. 教育科研
掌握常见的教育科研方法,形成反思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经历选题、文献综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运用相关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等过程,初步掌握独立开展教育科研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小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感受批判性分析问题的方法。
(8)沟通合作
具备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就音乐教学相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和清晰表达;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使用至少一门外语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中学教研组、学科组、年级组等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积极体验。
a. 合作意愿
毕业生能理解中学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合作意愿。
b. 合作技能
具备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具备沟通合作和心理干预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积极体验;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使用至少一门外语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该在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维度达到毕业要求。上述维度可进而分为以下八个二级指标。
(1) 师德规范
深刻理解并能在言行中认同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内涵与要求,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了解与学生权利和中学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
a. 社会认同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做“四有”好老师的使命感。
b. 职业认同
毕业生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之心,有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之意。
(2) 教育情怀
树立成为优秀中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具有从教意愿和音乐专业信念,理解并高度认同中学音乐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对音乐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并具有积极体验。具有服务教育事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能够关爱和尊重学生,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具备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具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成为中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a. 从教意愿
毕业生认识到中学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有投身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意愿。
b. 专业信念
毕业生具有社会服务的热心、尊重学生人格的良好品质。
(3) 学科素养
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和编创弹唱能力,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于音乐艺术具备基本的学科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了解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a. 学科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掌握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历史、音乐文化的知识,具备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学科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b. 专业技能
具备钢琴和器乐的演奏能力,具备声乐演唱表演技能,具备合唱指挥、伴奏和弹唱、歌曲写作和创编、内心听觉等音乐技能,了解音乐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规律,具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
c. 学科交叉
掌握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4) 教学能力
系统掌握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法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能够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的实践性能力,了解学科整合在中学教育中的价值。
a. 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认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促进者的角色,扎实掌握教学基本技能。
b. 教学实践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c. 课程整合
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毕业生树立课程整合的意识,以音乐学科为主线,综合拓展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内容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增强教学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常规要点和基本方法,具有班主任工作体验,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掌握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心理学原理和指导方法,具备中学生健康发展基本指导能力,能鉴别学生思想和行为动向,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指导,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a. 发展指导
发展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德育为先理念,具有将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的意识,深刻理解德育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熟练掌握中学德育基本原理与方法,遵循中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与成长规律,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发展进行有效指导。
b. 多方协同
掌握班级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备较强的班级体建设与管理能力,具有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家长及社区协同合作。具有初步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遵循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理解音乐学科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思政、德育在音乐学教学中的综合渗透,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品德养成相结合,将音乐学科育人融入教学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通过组织社团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艺术,具有活动育人的积极体验,初步掌握综合育人路径和方法。
a. 学科育人深刻理解、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把知识与能力为本的教学过程转换为整体育人过程。
b. 活动育人领会学校文化育人价值,能够通过组织社团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艺术,学会学校文化建设及开发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学校已有校本资源,设计并组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在积极参予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和组织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
(7)学会反思
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握国内音乐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动态与国外教育发展趋势,能够根据音乐学教学专业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音乐学教育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专业发展规划。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a. 反思知能
树立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这一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几种常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如怀疑的方法、基于证据进行判断的方法等,能够挖掘所教学科中的问题予以反思和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如学科学习、指导学生等方面,形成乐于并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b. 教育科研
掌握常见的教育科研方法,形成反思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经历选题、文献综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运用相关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等过程,初步掌握独立开展教育科研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小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感受批判性分析问题的方法。
(8)沟通合作
具备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就音乐教学相关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和清晰表达;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使用至少一门外语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中学教研组、学科组、年级组等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积极体验。
a. 合作意愿
毕业生能理解中学教研组、学科组、备课组等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合作意愿。
b. 合作技能
具备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具备沟通合作和心理干预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积极体验;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使用至少一门外语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